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脑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研究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侵袭性强,很少颅外转移,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研究表明胶质瘤存在促进凝血系统紊乱的因素,即促凝成分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激活、纤溶亢进等,并且胶质瘤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血脑屏障,进而改变脑脊液中一些化学物质,例如蛋白、糖等,现已有文献报道胶质瘤的脑脊液D-二聚体明显升高,考虑与凝血紊乱及屏障改变有关,同时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的高表达促进脑胶质瘤的......
作者:薛涵曦 刊期: 2015- 02
-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之现状与未来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主要用于一些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能否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较药物组有明显优势,由此引发进一步对ECIC适应人群的探索.本......
作者:李庆 刊期: 2015- 02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维持.其在大脑中以前体蛋白和成熟体的形式表达,通过与神经细胞膜上不同的受体结合,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引起突触的形态结构及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改变,从而对突触可塑性进行调节,对于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和神经精神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突触可塑性中的......
作者:刘志娟 刊期: 2015- 02
-
核转录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信号通路在认知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核转录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认知障碍相关的疾病中,机体可以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增加内源性的抗氧化能力,终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因此,本文旨在对Nrf2-ARE信号通路的组成、调节及其与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齐倩倩 刊期: 2015- 02
-
卵圆孔未闭的影像检查及与其相关的隐源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新进展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卵圆孔未闭(PFO)及隐源性脑梗死(CS)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隐源性脑梗死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针对卵圆孔未闭的影像学诊断尚缺乏特异性,且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病灶的影像学特征还存在争议.......
作者:邹兴菊;黄建 刊期: 2015- 02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约为(1~2)/10万.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运动的共济失调,自1985年Londe发现SCA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之后关于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对不同亚型所表现的认知损害的类型,小脑与认知和行为的相关性,目前已知的可能病理机制以及针对其现有和正在研究中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政 刊期: 2015- 02
-
虚拟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虚拟现实在医学领域正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以其无创、高度仿真、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迅速在各临床领域发展起来.虚拟内镜作为虚拟现实技术之一已经在肛肠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喉科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神经外科方面,虚拟内镜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需由术者依照CT或MRI二维影像凭借经验想象合成三维效果,对解剖结构复杂的病例则可能发生较大的偏差.虚拟内镜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可在手术前显示操作......
作者:朱迪 刊期: 2015- 02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近几年发现的边缘叶脑炎,为抗NMDA受体抗体介导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肿瘤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该病患者可出现边缘叶损害症状,颅脑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脑脊液及血清能检测到NMDA受体抗体.该疾病较其它副肿瘤综合征发病率高、易误诊且病情重,但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文就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进而......
作者:刘媛媛 刊期: 2015- 02
-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生物学标志物能够反映阿尔茨海默病(AD)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老年斑形成相关蛋白、氧化应激和炎症、脂代谢异常等,并且具有非创伤性、用途更广泛等优于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的特征,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些经过验证和研究证实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或者能够对AD临床前期和疾病进展进行预测和监测;尽管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很一致,但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梁芙茹;王宝军;耿尚勇;任凤飞 刊期: 2015- 02
-
脑缺血损伤后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可以改善损伤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增加氧和营养物的输送,缩小梗死体积,同时,再生血管周围的微环境易化神经发生和突触形成,加速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血管再生已成为目前治疗和协助评价脑梗死临床预后较新颖且有效的靶点,本文就脑缺血后血管再生的调节因素及当前时新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惠娟 刊期: 2015- 02
动态资讯
- 1 脊髓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作用机制
- 2 选择性低温脑保护方法研究进展
- 3 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随访调查
- 4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临床特点
- 5 术前DTT在运动区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 6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 7 微透析技术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 8 甘草各有效成分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9 中枢神经系统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10 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 11 脑脊液中TGF-β1、PⅠCP、PⅢNP、HA、LN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中的意义
- 12 线粒体加工肽酶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 PC12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
- 13 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进展
- 14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重建的研究进展
- 1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6 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后交通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17 儿童脑膜瘤
- 18 Notch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 19 快速眼动睡眠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20 基因组学在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