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癫痫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脑组织神经发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研究取得的进展,证实了多种原因可以诱导神经发生的增加,这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成年、未成年啮齿动物癫痫后海马齿状回内源性前体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的特点及神经发生可能的机制、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权青云;林芝惠;徐晓霞;李茂林 刊期: 2008- 05
-
IL-17、IL-23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L-17是由CD4+记忆T淋巴细胞、CD8+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同源二聚多肽,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及促进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IL-23是由p40和p19组成的异源二聚体,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参与免疫反应.新近研究表明,这两种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硬化髓鞘损伤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其一般生物学......
作者:苏净;曹秉振 刊期: 2008- 05
-
血栓调节蛋白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血栓调节蛋白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一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激活蛋白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平衡,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成为衡量血管内皮受损重要的分子标记物之一,可能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多个位点变异与脑血管疾病存在关联,可能成为脑血管病发病的易感基因,血栓调节蛋白在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对脑血管病的预防......
作者:吴永忠;常履华;任惠 刊期: 2008- 05
-
DNA甲基化异常与垂体腺瘤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是已知的哺乳动物DNA唯一的自然化学修饰方式,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体稳定性及细胞分化有关,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DNA甲基化异常可发生在多数人类肿瘤及癌前病变中,其主要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与垂体腺瘤发生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的现状、DNA异常甲基化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垂体......
作者:刘先进;孙青芳;卞留贯 刊期: 2008- 05
-
硫酸软骨素酶ABC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后在损伤部位周围形成的神经胶质瘢痕是轴突不能有效再生的主要障碍,胶质瘢痕由星形胶质细胞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组成.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基本结构是核心蛋白和葡胺聚糖链共价交连,其中抑制轴突生长的作用大部分是通过葡胺聚糖链介导的.硫酸软骨素酶ABC能特异性破坏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葡胺聚糖链,将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分解成核心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短链,从而降低胶质瘢痕的阻碍作用使轴突的再生能力加强,神经功......
作者:柴宏伟;朱涛 刊期: 2008- 05
-
神经节苷脂GM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神经节苷脂GM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含唾液酸的神经鞘糖脂,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并能通过血脑屏障与神经元细胞膜相互作用,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防止Ca2+大量内流、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强营养因子作用、促进神经再生,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能广泛的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改善伤后运动和记忆功能障碍.本文重点就GM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
作者:范菁;刘伟国 刊期: 2008- 05
-
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
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通过与突触前、突触后物质及下游效应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学习、记忆过程.病理状态下,Cdk5被其激活因子p25过度激活,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和神经变性病的发生,因此降低Cdk5异常增高的活性有可能成为改善学习和记忆的新途径.......
作者:王天俊;吕佩源 刊期: 2008- 05
-
Hes1蛋白在神经细胞生成中的作用
Hes1蛋白被广泛地表达于哺乳动物体内,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其表达受Notch、Hedgehog信号系统等多种机制的调控,而且研究发现,Hes1蛋白表达量的高低与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巾,Hes1蛋白功能的缺失可造成胚胎的无脑畸形,而其过高表达则可抑制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经祖细胞保持在未分化状态.由此可见,Hes1蛋白表达量的精确调控在神经细胞生成、神经系统发育过程......
作者:郇林春;赵旺淼;杨新宇;杨树源 刊期: 2008- 05
-
空间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
在1974年Baddely和Hitch提出工作记忆模型,其中空间工作记忆是工作记忆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许多研究者从神经心理学,脑成像和脑损伤等方面来探讨和分析空间工作记忆,用实验范式和fMRI、ERP、PET等技术相结合在人类和动物身上研究发现空间工作记忆有特殊的神经基础,并与语音和客体工作记忆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来加工.空间工作记忆主要与额、顶叶有关并且可能存在额-顶神经网络,而与语音工作......
作者:郭翠萍;朱幼玲;席春华;汪凯 刊期: 2008- 05
-
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治进展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DSA、CTA、MRA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颅内多发动脉瘤由于其部位分布广、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以及术后并发症多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单发动脉瘤明显增高.本病以女性多发,小型动脉瘤术前极易漏诊.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以及结合基因治疗等,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处理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对于能够在同一侧手术人路处理的多发动脉瘤,应在一次性手术中处理......
作者:张科;詹仁雅 刊期: 2008- 05
动态资讯
- 1 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附128例报告)
-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创伤性脑损伤
- 3 白细胞介素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 4 松果体区病变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 5 单纯逆行性遗忘综合征
- 6 驽药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BDNF表达的影响
- 7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进展
- 8 家族性脑动脉瘤研究进展
- 9 MRI检测帕金森病脑铁含量的研究进展
- 10 多巴胺系统与亨廷顿舞蹈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11 炎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12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 13 L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14 018 多系统变性时脑桥排尿中枢促皮质素释放因子神经元缺失
- 15 经上颌入路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进展
- 1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与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17 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18 丙戊酸镁、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德巴金缓释片药效时效关系的比较研究
- 19 脑静脉血管畸形的自然史及治疗策略
- 20 脑内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