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年第3期文章
  •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区动脉瘤

    基底动脉分叉区动脉瘤位置深,术野狭窄,兼有丘脑穿支动脉及颅神经穿行其间,故在该区域手术极具挑战性.术野的充分显露较困难,是造成此类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通过磨除前床突,移动颈内动脉(ICA),切开海绵窦顶壁并松解动眼神经,磨除部分后床突及鞍背及上斜坡的骨质,扩大了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提供了一个到达基底动脉分叉区的安全、有效的手术通道.因此,值得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掌握.......

    作者:李佳欣 刊期: 2012- 03

  • 甘草各有效成分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味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就此对甘草主要的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以及异甘草素在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付亚杰 刊期: 2012- 03

  • 锥体外系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

    锥体外系疾病通常被视为运动障碍性疾病,但患者的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及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也经常出现.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涉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及排汗等系统,与运动症状相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更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准确识别并及早干预能使患者明显受益.......

    作者:王艳;齐馨馨 刊期: 2012- 03

  • 高级别胶质瘤综合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脑坏死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主要学说有血管假说和胶质细胞假说两种,但可能有多种机制共同参与.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有了很大进展,可通过MRI平扫、MRI加权成像、MRI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MRS)、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加以鉴别.二者的处理也完全不同,肿瘤复发多需更换化疗药物或手术治疗,而放射性坏死多可应用药物如激素等......

    作者:施铭岗 刊期: 2012- 03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现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亚洲人、西班牙人及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对此类患者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仍是推荐的疗法.近年来,血管成型术和支架植入术因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而逐渐成了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而其远期收益尚未确定.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特征、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颅内支架植入术的进展和再狭窄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殷志锋 刊期: 2012- 03

  • 包涵体肌病伴Paget骨病和额颞叶痴呆临床及病理特点

    包涵体肌病伴Paget骨病和额颞叶痴呆(IBMPFD)是缬酪肽结合蛋白(VCP)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累及多系统的少见疾病,主要累及肌肉、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患病率不清楚,目前已有超过40个家族的病例报道.肌病是IBMPFD常见的表现,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90%患者在45岁出现明显肌无力,肌肉受累范围较广泛,变异较大.肌肉病理表现为包涵体肌病特点.51%病人出现骨病,与肌病出现年龄......

    作者:石志鸿 刊期: 2012- 03

  • 睡眠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随着人类的进化一直保留下来却仍是生物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遗传学模型以及技术的应用是睡眠研究领域的一大跨步,表明其生物学功能可能包括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等.现已明确的果蝇及人类睡眠调节机制及通路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生物钟基因,离子通道,免疫调节等.随着睡眠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为治疗睡眠障碍疾病药物的发现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娟 刊期: 2012- 03

  • 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现状与进展

    2010年爱尔兰都柏林国际多发性硬化(MS)诊断会议推出新MS诊断标准,主要修订为:规定在2~4个MS相关特征性部位(靠近皮质部位、脑室周围、幕下和脊髓)中每个至少存在1个T2相病灶可以提示病变存在空间多发性,与首次发病期MRI比较出现新的T2相病灶可以提示病变存在时间多发性;进一步探讨脑脊液检查的诊断价值,并将新研究结果整合进去;进一步简化原发性进行性MS(PPMS)的诊断流程;对该标准在不同人......

    作者:朱银伟 刊期: 2012- 03

  • 结合珠蛋白基因型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目前认为红细胞崩解产物血红蛋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键病理因子,结合珠蛋白的生理功能是结合并拮抗血红蛋白的病理作用.结合珠蛋白在人类存在三种不同的基因型即1-1型、1-2型和2-2型,目前认为2-2型个体易于发生血管痉挛,而1-1型个体较少发生.深入研究结合珠蛋白基因型与脑血管痉挛发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新的脑血管痉挛危险因子,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毛群 刊期: 2012- 03

  • microRNAs在脑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

    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反应可以造成的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个microRNA在脑出血后异常表达,参与了出血后的氧化损伤、炎症、水肿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加重了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本文综述了目前microRNAs在脑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承 刊期: 201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