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文章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中的作用

    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元的再生和分化密切相关,它同时具有使神经细胞存活率增高和促进神经细胞突起伸长的活性,在脊髓损伤模型已观察到神经生长因子可促使神经细胞和轴突大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与效应细胞膜受体的结合构成了其保护神经元和促进轴突再生的基础.......

    作者:刘恩渝;费舟;章翔 刊期: 2001- 02

  • 麻痹性痴呆

    近年来随着梅毒的发病率的升高,神经梅毒的发病亦有增加,麻痹性痴呆作为其严重的一种类型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麻痹性痴呆因是一种可治的痴呆,及早诊断,对其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江华;郑锦志 刊期: 2001- 02

  • 磁共振波谱在癫痫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准确的癫痫灶定位,明确病灶与脑重要结构及功能区的关系,对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案和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近十年来,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从离体脏器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逐渐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已成为检测体内化学成份、组织代谢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手术前病灶的定侧、定位和评价抗癫痫药物的临床效果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就MRS在癫痫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应......

    作者: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 刊期: 2001- 02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人类大脑功能的成像研究是当代医学成像技术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利用医学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大脑功能极其临床应用将为探索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活动及多种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前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发展为迅速的新技术,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可极大的避免术中神经功能的损伤,尽可能的切除病变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灶的复发率.本文对fMRI近......

    作者:谭显西;诸葛启钏;王小宜 刊期: 2001- 02

  •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分子机制

    脑缺血后一些神经元坏死或凋亡,而另一些神经元则存活下来.许多因子参与了缺血神经元存活机制,主要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细胞周期蛋白H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分子在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元存活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宇卉;邵福源 刊期: 2001- 02

  • 谷氨酸转运体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

    谷氨酸转运体是一种位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新近研究发现,癫痫及其敏感性的形成可能与致痫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AST)、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EAAC1)的减少有关,这对于探讨癫痫反复发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吉友;迟兆富 刊期: 2001- 02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选择的研究新进展

    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病例的选择密切相关.各项技术的发展为筛选溶栓治疗病例、监测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故从脑血管、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因素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楼敏;黄鉴政 刊期: 2001- 02

  • 经腔内采用血管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血管组织工程技术合成可降解材料PGA或PLA预衬在微弹簧圈(MC)上,制备多孔复合膜MC骨架系统,在细胞因子调控下,内皮细胞可直接被培养在骨架表面,制成血管组织工程化MC,经血管腔内导入动脉瘤腔,以提供必要的力学支撑防治出血,组织细胞持续生长使瘤腔闭合,达到解剖修复.......

    作者:王啟弘;马廉亭 刊期: 2001- 02

  • 幕上恶性胶质瘤的脑脊液播散

    原发脑肿瘤的颅内播散,除了局部侵润外,还存在着远离原发部位的转移,这种转移可以是肿瘤细胞沿着固有的解剖结构,也可是沿着脑脊液的播散和种植,后者是脑肿瘤所独有的.然而这种播散多见于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和脑室系统的肿瘤.恶性胶质瘤的复发主要在局部,可占90%以上.在临床上,肿瘤通过CSF的远处播散或软膜扩散并不多见,然而在这类患者死后的尸解中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近些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已可通过MRI......

    作者:韩小弟;赵继宗 刊期: 2001- 02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病人纤溶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在纤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tPA/PAI-1受PAI-1基因调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张爱娟;张爱元;宋保华 刊期: 20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