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PITX3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PITX3基因是垂体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表达产物在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终末分化和生存维持中起关键作用.诸多研究表明PITX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帕金森病(PD)有关.已经报道的PITX3基因有三个SNP位点,分别为rs2281983、rs4919621和rs3758549,有学者认为PITX3基因rs3758549基因的多态可能是PD的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无关联.......
作者:孙晓倩;孟宪月 刊期: 2015- 06
-
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
低级别胶质瘤是一类不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通常处于非活动状态,但是大部分终演变成致命性高级别胶质瘤.新的文献回顾和分析认为,肿瘤较大或有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该立即手术切除.术后年轻、肿瘤已全切且包含特定分子学特点的病人,可以只进行观察随访;有高危险因素如:肿瘤残留、年龄大于45岁、神经缺损症状、肿瘤大、有占位效应的病人,建议立即给予辅助治疗.......
作者:魏社鹏 刊期: 2015- 06
-
Hedgehog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Hedgehog信号通路目前已证实对多种肿瘤(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及迁移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阐述了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能为神经胶质细胞瘤提供一些靶向性临床诊疗新思路.......
作者:苏旭明 刊期: 2015- 06
-
脑深部电刺激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在成年海马齿状回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生神经元形成并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整合到原有的齿状回神经网络中.目前认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与海马相关的认知功能有关.脑深部电刺激是近年新兴的一项神经调控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脑深部电刺激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存在影响.本文就脑深部电刺激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相关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贺星惠 刊期: 2015- 06
-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有效的药物,但因其的众多缺点限制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因为其增加了房颤患者胃肠出血风险、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无有效的拮抗剂、价格昂贵等原因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静;焦文文 刊期: 2015- 06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手足徐动症或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PKC),主要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发作性异常运动,具有临床表型和遗传异质性,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不等,发作期意识清楚,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良好.临床工作中误诊率高,需与癫痫等多种疾病相鉴别,本文就PKD的流行病学特点、疾病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
作者:徐萍萍;孙文卿 刊期: 2015- 06
-
偏头痛患者的饮食诱发因素
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偏头痛在全球范围的发病率的较高.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在其诸多诱因中饮食因素的作用并不罕见.饮食因素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有害食品诱发头痛发作,又有保护性食品减轻头痛症状.不规律饮食也可诱发偏头痛.偏头痛饮食诱发因素的发现与控制对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偏头痛相关的饮食因素的识别和避免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张颖博 刊期: 2015- 06
-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进展
癫痫常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拉科酰胺,依佐加滨,吡仑帕奈和醋酸艾司利卡西平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不断被应用到临床试验中.本文对近年应用于临床新药的作用机制、临床评价、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娟;李筱瑜;王敏 刊期: 2015- 06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偏头痛中的作用
偏头痛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寻找其特异性治疗成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CGRP结构、分布及其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药物研发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作者:齐丹丹;张芹 刊期: 2015- 06
-
中枢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
中枢神经损伤疾病主要包括脊髓损伤(SCI)和脑卒中两大类,常可造成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易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甚至出现尿毒症和肾功衰竭等,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多采用间歇导尿、药物、膀胱训练和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多数存在不良反应和局限性.因此,选择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这类新兴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本文将综述中枢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传统......
作者:张珂铭 刊期: 2015- 06
动态资讯
- 1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的进展
- 2 电生理联合监测在锁孔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 3 低温治疗脑损伤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研究进展
- 4 胶质瘤中LC3B与CD68+小胶质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及意义
- 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及配体在脑缺氧缺血性疾病中的作用
- 6 卒中病人跌跤的特点
- 7 胶质瘤基于组学方法的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8 烟碱、烟碱受体与帕金森病
- 9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 10 G1期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与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11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分析
- 12 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胶质瘤实验性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 13 一氧化氮及其合酶与脑外伤
- 14 老年脑卒中患者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脑电图表现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15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进展
- 16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受体和转运体的作用
- 1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
- 18 007 脉络膜前动脉瘤术后脑缺血
- 19 血管加压素的研究进展
- 20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及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