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是指椎基底动脉(VA)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为:颈交感神经受激惹,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横突孔狭窄、寰椎VA沟挤压VA、VA硬化、VA发良不良、椎间不稳和神经鞘瘤等使VA受压,颈部纤维结构炎症反应使颈交感神经受激惹,血浆内皮素使VA收缩,导致VA供血不足,以致脑干、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而引起眩晕.......
作者:魏佳军;章军建 刊期: 2004- 01
-
右苯丙胺在神经可塑性研究中的进展
脑损伤后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于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变化.已有相关动物及临床试验显示:右苯丙胺(D-AMPH)可影响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激活受体和改变受体的表达,引起脑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两方面的重建,从而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发生.......
作者:赵晓科;肖农;周江堡 刊期: 2004- 01
-
MPTP的毒性机制与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具有特异性的神经毒性,其经单胺氧化酶B催化代谢为Mpp+,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产生反应氧族和一氧化氮等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凋亡,在多种动物中产生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和病理改变,是目前常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作者:姚庆和;高国栋 刊期: 2004- 01
-
颅内动脉瘤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
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尽管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的,但部分患者合并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比较常见的有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马凡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等等,这提示至少在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
作者:刘兵;浦佩玉;高永中 刊期: 2004- 01
-
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CNS炎性脱髓鞘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病变是常见的病理变化,其机制十分复杂.趋化性细胞因子作为一种细胞因子,近几年来研究较活跃.本文综述了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功能和在CNS的分布,阐明了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参与炎性脱髓鞘病变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干预途经.......
作者:邢宏义;孙圣刚 刊期: 2004- 01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与转运通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病机制复杂,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8个疾病基因与HSP相关,其编码的蛋白中spartin、spastin、atlastin、kinesin、paraplegin和PLP1蛋白都与轴突转运通路有关,提示细胞转运通路异常可能是某些HSP亚型的共同发病机制.......
作者:刘小民;赵国华;唐北沙 刊期: 2004- 01
-
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可通过延缓动脉壁粥样硬化进程,抑制血小板(platelet,Pt)活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殖,改善脑血流流变状态,以及抗炎、抗氧化、免疫抑制等作用产生明显的脑缺血保护效应,他汀类药物明显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typeⅢnitricoxidesynthase,eNOS)......
作者:刘勇;杨栋梁;方云祥 刊期: 2004- 01
-
嗅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嗅觉系统病理改变与皮层退行性变的损害程度完全一致,而且嗅觉系统发生病变在时间上早于皮层病变.A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嗅觉缺损,表现为嗅觉阈升高,嗅觉识别和嗅觉记忆减退.嗅觉缺损可见于AD的前期,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嗅觉系统与大脑皮层许多部位有广泛联系,药物经嗅觉通路能被转运到脑内多个部位,通过嗅觉通路有可能找到治疗AD有效药物.......
作者:李振洲;郎森阳 刊期: 2004- 01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现状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容易复发,常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疗.目前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多是根据Hardy影像学分类法来判断.具体治疗方案,可根据肿瘤类型不同,采取个性化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治疗药物的不断出现,以及一些辅助设备如神经内窥镜、术中影像及术中导航在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郑川玉;丁学华 刊期: 2004- 01
-
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VAL)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
脑AVMs的栓塞治疗巳发展成为手术前的重要辅助方法,有时是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将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VAL)溶解在二甲基亚砜(DMSO)或乙醇中研制的新型栓塞剂,目前经国外少量的临床使用和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较缓慢的凝固速度、不易粘连导管和较好的栓塞结果等优点;初步的动物实验显示其优于目前常用的NBC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栓塞剂,为栓塞治疗脑AVM甚至脑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张继方;杨华;刘窗溪 刊期: 2004- 01
动态资讯
- 1 胶质母细胞瘤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2 生酮饮食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 3 锁孔神经外科
- 4 硫酸镁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浓度和预后的影响
- 5 脑胶质瘤干细胞靶向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6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 7 高级别胶质瘤综合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的研究进展
- 8 SDF-1/CXCR4生物学轴与颅内转移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9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10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治疗进展
- 11 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 12 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
- 13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 14 恶性胶质瘤的手术相关治疗
- 15 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相关蛋白Bad和Bcl-xL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6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进展
- 17 难治性癫痫相关脑血管畸形15例临床病理分析
- 18 胆囊收缩素的抗惊厥作用
- 19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 儿童原发性癫痫的遗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