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帕金森病PINK1基因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近年来遗传机制已成为PD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而PINK1基因亦被确定为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D的致病基因之一.PINK1基因的突变类型多种多样,其分布亦较为广泛,但突变频率在不同种族中变化很大.PINK1基因突变导致的PD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仅与经典PD患者、DJ-1及parkin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亦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PINK1蛋白功能障碍导......
作者:刘越存;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08- 01
-
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功能低下
下丘脑-垂体特殊的解剖和血管结构易导致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功能低下发生,但其确切机制仍然不清楚.常见类型有GH缺乏、LH/FSH缺乏、TSH缺乏、ACTH缺乏、高泌乳素血症、持久性尿崩症等,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发生.临床表现与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相似,易被误诊.激素检查是诊断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功能低下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军友;杨学军 刊期: 2008- 01
-
帕金森病的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一种情感反应降低的精神状态,已在许多临床疾病中被报道,其部分症状与抑郁重叠,是不同于抑郁的一种独立综合征.情感淡漠广泛存在于帕金森病(PD)患者中,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6.5%~51%.PD伴发的情感淡漠可能是疾病相关的生理改变的一种直接结果,而不是对失能的一种心理反应.......
作者:杨军;艾清龙 刊期: 2008- 01
-
蛋白质堆积与包涵体肌病
蛋白质空间构像改变,导致其功能及结构异常,并堆积形成包涵体,引起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包涵体肌病(IBM)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肌浆内或核内包涵体,是多种异常蛋白质堆积的结果.其中,AβPP/Aβ蛋白表达过多和堆积是导致IBM发病的关键因素;Aβ及AβPP堆积使蛋白酶体和多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异常,进而促进包涵体形成;帕金森病相关蛋白a-synuclein及parkin可能参与IBM发病机制;Myost......
作者:赵晓萍;毛燕玲;蒲传强 刊期: 2008- 01
-
胶质母细胞瘤中脑组织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的研究进展
脑组织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BAI1)是近年来从人类脑组织中提取的一种抑癌基因,它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发挥作用.有研究证明胶质母细胞瘤中BAI1表达水平下降,提示它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有必要对胶质瘤中的BAI1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刘维生;肖新如;王硕 刊期: 2008- 01
-
生物钟基因及其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前景
生物钟基因在分子水平构成生物钟,使得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增殖等各项生命活动呈现周期性、有序性和协同性.生物钟基因控制着细胞周期,其表达紊乱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通过对胶质瘤细胞中生物钟基因表达的研究,为胶质瘤的时间治疗提供新的手段,从而进一步抑制其侵袭,可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策略.......
作者:牛占锋;夏鹤春 刊期: 2008- 01
-
脑内血肿手术治疗进展
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术治疗可分为:骨瓣开颅清除血肿,锁孔微创手术清除血肿,穿刺引流血肿,神经内镜清除血肿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与其他三种手术方法相比神经内镜手术具有较少的脑组织损伤、较短的手术等待时间、和较高清除率等优点,可能是脑内血肿手术治疗的一种发展趋势.......
作者:纠智松;彭玉平;漆松涛 刊期: 2008- 01
-
缺血性脑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影响脑功能的任何过程,不论是中风、肿瘤、外伤还是早产儿、新生儿脑损伤,都涉及到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大脑可塑性(plasticity)是目前研究多的认知作用机制,NF-kB转录调节在缺血性脑损伤学习、记忆以及突触可塑性中起重要作用,其药理学和基因处理以及调节信号可能会在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上指引新的方向.本文就缺血性脑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基础研究进展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林晓燕;陈翔 刊期: 2008- 01
-
鞍区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鞍区脑膜瘤因其解剖位置复杂,相邻血管神经较多,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并达到肿瘤的全切除成为临床难点之一.磁共振氢离子波谱及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为脑膜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显微手术技术、手术器械,现代麻醉技术,颅底入路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鞍区脑膜瘤能够达到全切,同时立体定向放射技术的发展、生物学治疗技术的发展为脑膜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简俊红;罗大山 刊期: 2008- 01
-
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作者:王桂斌;蒋立;史艳萍;刘运海 刊期: 2008- 01
动态资讯
- 1 多发性硬化的遗传研究进展
- 2 颅内类似脑膜瘤的涎腺导管癌1例报告
- 3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与Rho激酶作用对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 4 高级别胶质瘤综合治疗后放射性脑坏死的研究进展
- 5 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及治疗
- 6 颞叶癫痫的术前评估
- 7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难治性癫痫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
- 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 9 CYP17A1和AR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10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1 NF-κB与胶质瘤
- 12 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13 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及康复治疗
- 14 1H-MR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15 临床孤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6 经单鼻孔蝶窦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 17 树突状细胞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作用
- 18 蛛网膜对儿童缺血型烟雾病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疗效的影响
- 19 微骨窗开颅治疗小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 20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