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264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456/R

邮发代号: 42-11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213.00

杂志荣誉 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642
  • 国内刊号:43-14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3年第6期文章
  • 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

    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讨论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机制,认为可能与药物中毒、药物的特异反应及药物的抗痫机制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各种抗癫痫药引起癫痫发作的特点.......

    作者:彭佑群;王学峰 刊期: 2003- 06

  • 精神障碍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精神障碍性癫痫是指智商(IQ)18岁前低于70分的癫痫发作.过去对该种癫痫是否外科治疗认识不一.随着癫痫诊治技术的进步,该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外科治疗方法有颞叶切除:治疗有效率达92%;颞叶外癫痫外科:致痫区+功能性皮质切除、额叶周边切除相当成功;多处软膜下横断:适用于功能性皮质致痫区;胼胝体切开:适用于失张力性发作、药物难治性发作、威胁生命的大发作;大脑半球切除:适用于一侧大脑半球萎缩、......

    作者:韦鹏翔;陈旭;杨炯达 刊期: 2003- 06

  • 反映多发性硬化疾病活动性的免疫学指标

    多发性硬化的病情有缓解复发的特点,其活动性可由一些免疫学指标来反映,如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协调刺激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粘附分子、尿酸等.本文将对这些免疫指标进行综述.......

    作者:杨德刚;胡长林 刊期: 2003- 06

  • 微创神经外科的现状

    随着多种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神经外科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方法和手段得到不断更新和进步,已向着微创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高新科技成果的运用,推动现代微创神经外科,在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和神经导航等各个领域得到创立并不断发展.本文介绍了这些领域各自所应用新技术的特点以及目前状况和不足.......

    作者:刘智良;徐如祥 刊期: 2003- 06

  •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包括ALS1-ALS6、TAU病和ALS-额颞痴呆综合征8种亚型,分别呈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亚型包括ALS1、ALS3、ALS4、ALS6、TAU病、ALS-额颞痴呆综合征.目前了解多的是ALS1,致病基因定位于21q221-22.2;ALS3致病基因位点不明;ALS4致病基因定位于9q34;ALS-额颞痴呆综合征致......

    作者:冯善伟;张成 刊期: 2003- 06

  •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致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SMN已被克隆,该基因有两个几乎相同的拷贝SMN-T(端粒侧SMN)和SMN-C(着丝粒侧SMN).目前,有关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SMN-T基因缺失或点突变是导致发病的决定性因素,SMN-T的突变方式及基因型、SMN-C拷贝数及NAIP的功能和缺失与否与表型有关.......

    作者:杨晓苏;丁华新;肖波 刊期: 2003- 06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这一临床表现同质、遗传基础异质的癫痫综合征的发病更多地与脑内神经元乙酰胆碱受体α4及β2亚基编码基因-CHRNA4、CHRNB2的突变有关,导致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而参与神经元的点燃.对其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必将开辟癫痫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夏程;郎森阳 刊期: 2003- 06

  •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项检测体内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与其他体外方法相比,它简便、可靠、敏感性好,接近体内真实情况,并可快速获得目的蛋白的编码基因,已在中枢神经疾病尤其是感染性和变性性疾病研究中广泛应用.......

    作者:张敏;梅元武;魏桂荣 刊期: 2003- 06

  • 自杀基因HSV-tk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自杀基因即通过转基因操作将某种代谢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表达的酶可以将无毒的化合物(前药物)转变成可杀死细胞的毒性药物,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目前人们对自杀基因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腺嘧啶激酶基因(HSV-tk)及其前药物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通过旁观者效应可以杀灭未转染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成为治疗的关键,细胞间缝隙连接是可能的机制.引入与HSVtk/GCV有协同作用的化学药物,采用重组的载体和目......

    作者:王昊;黄思庆 刊期: 2003- 06

  • trkA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A)与中枢神经细胞的再生和分化密切相关;不同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trkA受体及其配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增加.trkA受体表达增加对于中枢神经细胞损伤后存活及突触重建,形成神经环路和改善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海;陈燕惠 刊期: 200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