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秋水仙碱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5-01-03 17:41:34
秋水仙碱,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其独特的治疗痛风和某些炎症性疾病的作用让它成为医疗界的重要成员。然而,关于秋水仙碱的种种疑问,常常困扰着患者甚至部分医疗工作者。
秋水仙碱是从一种名为秋水仙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类药品。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并可用于预防复发性痛风发作。这种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秋水仙碱在抗炎镇痛方面效果显著,但它并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此不具备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在使用秋水仙碱时,用药剂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由于秋水仙碱是一种细胞有丝分裂毒素,具有较大的毒性,过量服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而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因此,临床上推荐使用小剂量来避免这些风险。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并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调整剂量。
谈及秋水仙碱的副作用,不得不提的是它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许多患者在用药后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此外,秋水仙碱还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头晕、目眩和神经感觉麻木。对于泌尿系统而言,它可能导致少尿、尿痛甚至无尿等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或过量服用秋水仙碱可能引发休克,尤其是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说,这种情况尤为危险且抢救困难。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秋水仙碱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这也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秋水仙碱不宜与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洛索洛芬纳等)联合使用,因为这样的组合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样地,秋水仙碱也不应与糖皮质激素联用,以避免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如果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秋水仙碱与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但需要强调的是,非甾体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组合应避免,以减少潜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秋水仙碱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痛风药物,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然而,由于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患者在使用前必须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秋水仙碱的治疗作用,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