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前身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创刊于1974年,2005年8月改为现刊名,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是反映国内外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临床医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为ISSN 1673-2642,CN 43-1456/R,大16开,96页,双月刊,邮发代号42-1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双向交流,为中国神经科学走向世界搭建新的平台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病例报道、专家讲座、综述、文摘等。本刊主编为刘运生教授、杨期东教授,副主编为袁贤瑞教授、肖波教授,编辑部主任为肖波教授,专职编辑2人。每期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本刊信息量大,多年来在采编形式、可读性及学术价值方面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喜爱,已成为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参考资料。创刊32年来,充分发挥了刊物的优势,所刊载的文章都紧密地结合了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的需要,实用性强,为专家和学者快捷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诊疗新技术、新经验提供了一个最佳窗口,对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该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刊从1999年起即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南省一级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进入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公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
临床医生的我如何走通论文之路:我的实践到发表的奇妙旅程
时间:2024-04-24 10:48:42
身为临床医生的我,每天都与病患和疾病打交道。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病症现象(基于论文保密,我暂时不说论文标题了),它在我所接触的多个患者中都出现了类似的表征。这个小小的发现,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点亮了我探索的欲望,我决定将实践当中的成果转化为论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论文从写作到发表的全过程。
选题与数据收集
选题的过程对我而言,如同探险家在选择探险路线,需要深思熟虑。在多次与患者交流、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后,我决定深入研究这个特殊的病症现象。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
数据收集工作开始了。我逐一回顾了过往的病历记录,详细记录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和效果。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对每一位患者的深情告白。每当我看到那些因病痛而受苦的患者,内心都充满了无尽的感慨。
论文撰写与文献查找
撰写论文时,我如同一位小说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着这个特殊的病症现象。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引言、方法、结果、讨论...我逐一完善,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科学的研究成果。
文献查找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我如同一位考古学家,深入挖掘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我的论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每当找到一篇与我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我都会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并将其中的精华融入到我的论文中。
期刊选择与投稿
当论文初稿完成时,我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投稿到哪个期刊?我仔细研究了各种医学期刊的发表要求和影响因子,希望能够为我的论文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最终,我选择了一个在医学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作为投稿目标。
投稿的那一刻,我如同一位父亲送女儿出嫁,既期待又紧张。我知道,这篇论文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医学界的一份贡献。我期待着它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等待与修改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每天,我都会忍不住登录投稿系统查看状态。那种期待与焦虑交织的心情让我夜不能寐。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想象着论文被接受的那一刻的喜悦与成就感。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编辑的回复。虽然邮件中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但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论文的认可与鼓励。我如同一位学生接受老师的批改一样虚心接受并开始了漫长的修改过程。每一个词句都经过反复推敲与修改直到它们能够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录用与喜悦
当最终录用通知到达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那种喜悦与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患者因为我的研究而得到了更好的治疗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和感激。
这次论文的发表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与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愿意继续前行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求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同事、朋友和家人是你们的陪伴让我走得更远。